徐恪(1432年-1516年),字公肃,明代常熟西徐市八房巷人(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境)。他官至右副都御使,都御使又称都堂,所以家乡人都称他为徐都堂。徐恪一生清正廉洁,刚直不阿,深得朝野上下敬佩。
徐恪出身于诗书世家,成化二年(1466)中进士后,担任工科给事中。由于工部是掌管工程、水利、交通、屯田等事务的部门,某宦官想从工部事务中捞取好处,被徐恪与部分同僚联名上奏而阻止。宦官大怒,便企图罗织罪名,鼓动皇帝将徐恪等人调离,因实在找不到徐恪的短处把柄才罢休。
不久,徐恪外调,先出任湖广左参议,后又担任河南右参政。当时,陕西一带发生饥荒,朝廷命令河南就地征集数万石粮食运送到陕西赈灾。徐恪认为,从河南运送大批粮食到陕西,路途遥远,耗费时日。于是上奏朝廷,决定将粮食折合成钱币,然后快马加鞭将这些钱送到陕西,让灾民购买物资,这样一来,不仅及时救援了饥荒,又极大地方便了河南的地方官员,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。
明孝宗弘治初年(1488~1505),徐恪先后担任河南左、右布政使。在任期间,他所管辖地域内的徽王府违反朝廷制度,多设置官吏职位以求多领取朝廷俸禄。徐恪便将那些冗余的职位连同官吏统统革除。徽王府写奏章上告徐恪欺侮王权,但是孝宗发现徐恪所作所为都符合朝规,于是专门写信给徽王府,给予告诫。徐恪不畏权贵、纠察分明的作风,由此在朝野传为美谈。
弘治四年(1491),徐恪任右副都御使,巡抚河南。他根据当地赋税不合理的实际情况,上奏朝廷,要求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同时要求实行改革,淘汰多余的官员,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等,他的建议大多都得到了施行。
徐恪刚正不阿,为官清廉,每到一处,就采取一系列措施,抑制强权,但也因此得罪了许多王室成员。他巡抚河南的时候,就因为采取的措施触犯了王室成员的利益,遭人弹劾诬告,而因此受到朝廷的责备,被调离到湖广担任巡抚。他离任时,地方士绅和百姓纷纷罢市,含泪相送,一直送到数十里之外还不愿回去。他的一位部属知道徐恪两袖清风,毫无积蓄,于是赠送他银子,却被徐恪正色拒绝,还自咎说:“我竟然如此不被人信任!”
担任湖广巡抚后,徐恪发现岐王向老百姓贩卖私盐,他迎难而上,加以阻止。一年后,徐恪被明升暗降为南京工部右侍郎。
弘治十一年(1498),经过考核,徐恪进京拟担任新的官职。然而因身体患病,于是辞官回到位于河阳山南、今凤凰镇八房巷的老家。徐恪病逝后,常熟县令杨子器仰慕徐恪的高风亮节,在徐恪家乡让塘之滨建造了一座亭子,亲笔书写亭额“廉让”二字,以纪念徐恪这位清正廉洁的一代循吏。(徐琳瑶)[据张家港日报]
[参考资料:徐祖白《张家港名贤》《张家港史话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