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乃九五之尊,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。笔者近读《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》,见识了清朝皇帝吃饭“菜不过三口”的规矩。
清代,皇帝吃饭叫“传膳”。太监们分立两旁,各司其职,有侍膳太监、布膳太监、执法太监。一旦老太监喊一声“膳齐”,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,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。皇帝吃饭不能说话,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。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菜,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。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,比如说“这道菜时兴”、“这道菜味道好,您尝尝”等等。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过三口,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“撤”,这道菜就必须撤下去。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,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。
“菜不过三口”,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。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让任何人知道,即使是太监或者大臣,也包括自己的家人。原因有二:一是怕有人从中做文章,比如下毒;二来,也是最主要的,是怕传出去有人邀宠,用口腹之欲腐蚀皇帝。
嗜好是个人对一种事物的偏好,倘若志趣高雅,则无可厚非。但是官员不同,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力,极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突破口:投其所好,拉拢腐蚀,为我所用。曾经有一个行贿人在案发后坦言:“我什么都不怕,就怕官员没有嗜好。”在我们身边,恰恰就有许多党员领导干部为了满足各种嗜好而不惜以身试法。浙江省海宁市原副市长马继国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好色,只是对名人字画、古玩、瓷器情有独钟。商人宋某投其所好,一次就送给他17万元的名人字画。于是,马继国大笔一挥,宋某175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就免了。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,酷爱书法,写得一手好字,所以自视清高,对送钱的人不屑一顾,但当赖昌星送来一套价值175万元的绝版古籍和一幅由9位名家联合创作的牡丹图时,他便把持不住了。
作为党员领导干部,严于律己是为官之德,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。一旦将自己的嗜好示人,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致命弱点,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。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嗜好,就极可能成为嗜好的俘虏,然后用嗜好去换原则、换党性、换法律、换人格,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“天子不与布衣同”。由此看来,清朝皇帝用膳“菜不过三口”,还是大有深意的,值得我们尤其是各级官员们细细品味一番。(王文昌)